

“園林城市”已成為各地目光緊盯的一張新名片。繼13個城市先后獲得國家和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后,目前江蘇省準備申報或明確提出創建的城市就有10多個,這意味著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伴隨著這股熱潮,有識之士昨天也提醒各地:創建園林城市不能依靠短期“突擊”。
在前不久國家建設部公布的國家園林城市名單中,江蘇省又有蘇州、揚州、無錫、張家港、昆山等“5朵金花”入選,占到全國新批準命名園林城市的30%;省級園林城市中也添上了宜興市的名字。作為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城市景觀水平以及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個目標,“園林城市”也已成為不少城市吸引外資、吸引創業人才的一張招牌,不少城市的交通要道上豎起了諸如“歡迎進入國家園林城市”的標語牌。目前,全省擬申報國家園林城市的就有鎮江、太倉、吳江等市,南通、淮安、常州、鹽城、泰州、連云港、通州、揚中、句容、射陽等城市、縣城,也明確提出在近兩年內實施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的計劃。
“各地對創建園林城市的熱情,體現了一種社會的進步和人的需求,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周游在昨天的全省風景園林工作座談會上說,今后一個階段,創建依然是江蘇省城市綠化工作的主要任務。但創建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傾向也值得警惕。
有關人士提出,創建園林城市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條件和自然環境基礎條件上的,是一項長期的、有規律的、有生命的系統工程,不是靠一時的“突擊”就能實現的。各地的情況不一,自然條件、工作基礎、經濟實力不同。因此必須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考慮城市自然地貌特征、歷史文化背景、地域環境資源等因素,把握城市發展定位,因地制宜、科學地開展創建,彰顯城市園林綠化的個性,避免新的雷同。
針對目前園林城市創建中普遍存在的貪大求洋傾向,省建設廳副廳長王翔點出了三大誤區:一是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廣場的建設;二是忽視鄉土植物物種的選用;三是片面追求大樹的移栽。他提倡多建設一些更加親近市民、營造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公園綠地,喬、灌、草有機配植,形成以喬木為主體的植物群落體系。同時,江蘇省多數城市具有良好的水域環境,而且濕地資源豐富,有條件進行濕地生態景觀的建設。王翔建議在創建園林城市中,重視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源。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