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進城引發苗源危機
發布者:王詠梅 發布日期:2004-05-31 點擊次數:969672
老苗圃包袱沉沒后勁
近年來,考慮城市景觀效果和樹木耐折能力,種植中多采用胸徑6至8厘米的大苗,其育苗周期一般需3至5年,長的達8至10年。由于大苗孕育占據空間,管理成本增加等原因,哈市市屬一二三苗圃,以及道外、道里區五家主要苗圃,在哈市綠化用樹苗源“庫存”不足。
作為國有苗圃中的“老字號”,哈爾濱市第一苗圃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后,一直是省內最大的綜合性苗圃,現有苗木品種130余種。針對大苗供給大量缺口的現狀,去年“一苗”栽植了白樺、云杉、花楸等品種7000余株中苗,2004年又增加了7個新品種,計劃育苗12萬株。然而引種資金上捉襟見肘,苗圃難蓄發展后勁。
據苗圃副主任姜麗介紹,“一苗”承擔150余名職工開支,以及其他各類費用,年支出近200萬元。作為事業差補單位,依靠賣苗、承攬綠化工程收入來源貼補。由于難以“卸負”,其每株樹苗價格與私營苗圃相差一倍以上,年出圃種苗量由近5萬株減至3萬余株。發展資金匱乏、包袱沉重,舊機制下國有苗圃的種種弊端凸現。
私營苗圃品種研發不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些農民將目光轉向了培育城市綠化用樹。農民集資,園林、林場職工投資,私營苗圃數量達到百余家。在哈市呼蘭區內的利民苗木基地,已形成了綠化產業鏈,并將市場拓展至省外。選擇培育期相對較短的丁香、水臘等灌木樹種,采用靈活的季節性雇工方式,打出價格優勢主牌,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哈市城市綠化未來五年規劃中,預計每年新增600公頃綠地,本土樹苗需求的廣闊空間,吸引了大量民營資本介入。然而,由于信息不暢、缺少論證分析,導致樹苗供給“跟風走”,盲目育種未能有效規避風險,一些私營苗圃的發展僅是“曇花一現”。注重短期效益,在品種研發上投入甚微,私營苗圃更多停留在簡單供求,難以承擔城市綠化苗源供給重任。
培育開發優良樹種欠投入
外購樹苗或是移植山林樹木,其生長環境、生態習性皆有差異。來自大小興安嶺、附近郊區的次生林,栽種哈市長江路、紅旗大街后,因樹木自身“細腳伶仃”,只得借助支棍“架拐”而立,成活率偏低。2003年,園林部門頒布實施了《哈爾濱市栽植秧戶管理規則》,其中明確規定本埠以外的植物必須經過苗圃馴化。外地種苗、山林或林區移植樹木,馴化期一般兩年。樹苗培育周期長,見效慢,城市綠化切忌急功近利,亦不能“一蹴而就”。
城市綠化取決于苗源供給,其品種、質量優劣是綠化最終效果的基礎。在北京、上海、吉林等城市,苗木基地建設投入頗巨,通過整合國有苗圃土地、技術等綜合優勢,培育、開發優良樹種,形成投入、產出、轉化三者的良性循環。城市綠化,不僅僅在于增綠,如何從苗源培育入手在品種、技術栽培、景觀搭配上,實現城市整體綠化提檔升級的“長端效應”,這的確是一個待解之題。
--來源:【哈爾濱市】